有了伴,二個人,若碰上口味不同理念不合,廚房難得被啟用時,料理的是漫不經心的寒酸,不求色香味,只求止飢飽腹。就像在家隨便亂穿,最舒服但最破爛的那件褲子,脫線起毛球,失去彈性摩損失色,穿得高興最重要,沒讓誰看到,也沒礙著誰。
有了小孩卻可徹底改變一個人的飲食習慣,以及一間廚房的命運造化。想起 K 的奶奶回憶過去說:「小時候我很瘦,因為我媽媽很不會作飯;長大我就愈來愈胖,因為我開始會自己料理了,哈哈哈哈哈。」或是 Kay 無意出賣媽媽,毫無隱瞞地向我坦誠:「我媽煮東西不好吃,水餃包的是菜和紅蘿蔔,然後我會偷偷拿去倒掉。」這些寶貴的真心話讓我願意洗手作羹湯(其實是義大利麵啦,因為有人只愛吃西餐),希望在他長大有記憶後,與朋友談起媽媽時說的是「我媽煮東西滿好吃的/很好吃;只是她很懶得下廚」之類,更不願見到他為了不讓母親傷心,而偷偷把食物倒掉假裝吃完,浪費食物。
說到底,「料理要有對象」就是一切的開始。我記得從前哥哥為了討好女友,特地向媽媽請益,學做了一鍋胡椒灑了太多鹽放得有點多的排骨蛤蜊湯;他可是從沒在家煮過什麼東西孝敬父母巴結妹妹弟弟的!國中戶外露營,小隊裡賢慧巧手的同學挺身而出,救了全隊的性命!我們才得已停止翻動著籃中的沙拉油、鹽巴、青菜、生雞肉等食材,卻因無知只能望而興嘆感到無助,眼巴巴望著隔壁隊伍已經率先煞有其事的鏗鏘炒著鍋,飄來陣陣當時聞來特別美好的油煙味。
研究烘焙食譜時,深覺「隔行如隔山」,材料用具等專名名詞,步驟術語,份量大小的想像,得動用許多腦細胞來消化理解。一旦真正著手動作,其實沒看似的那麼難。看著所有食材在自己手下,一步驟又一步驟地變成盤中美味佳餚,彷彿魔法,莫名的成就感隨之油然而生;如同做家事帶來的療癒,完成後,你絕對會因為成就了某事,且家裡也變得整潔,內心因而倏地晴朗喜悅。這算是勤勞帶來的回報吧?
話說回來,料理雖要有對象,但料理也要自己心甘情願地去做。若沒得到順耳的評語,我毫不在意,不會受打擊,仍抱有某種程度上的熱情。只因我是為自己而做;要嫌棄是你的自由,我可不會放在心上當一回事。就像我媽媽的名言:「要吃就吃,不吃就別吃」。
![]() |
| 奶油咖哩蘑菇鮮蝦貝殼麵(終於買到貝殼麵!貝殼麵還真稀有) |
我真的很討厭切洋蔥,處理洋蔥時一度難受得想衝去拿蛙鏡來戴。 K 知道了笑我,說可以用食物處理機攪碎,根本不用自己那麼痛苦地切成丁(還用「泥」的標準來嫌我切得不夠細碎)。下一次我就學會用食物處理機來幫忙了。
把洋蔥丟入食物處理機前,還是得切成小塊以便刀子方便轉動攪碎;在淚快生出前,快把洋蔥丟入,插頭插上,帶著微微的恨看著這些令人難過的植物在旋舞的鋒利刀片下碎砍成泥。「憑什麼讓那麼多人為你哭啊!?你也只不過是洋蔥啊!」不過這該死的洋蔥化成泥還是一樣帶勁,我還是哭了;整間房瀰漫著濃濃的嗆,刺激著雙眼與嗅覺。聽( K )說我們家的洋蔥味強烈到地下室都聞得到(我們住三樓),處於洋蔥之室,難怪麵都吃完了,仍想流淚。 K 總嫌我放太多洋蔥,「你又不是洋蔥的粉絲,幹嘛放那麼多!?」我就是不喜歡一顆洋蔥吃了一半還剩一半閒置在某處的感覺啊,管吃就好了,不用管我和洋蔥之間的關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